干姓,也作邗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其起源和来历有多种说法,以下是主要的几种:
1.以国为姓:
古代有干国(在江苏扬州一带),春秋时被吴国所灭,国人便以国名为姓,遂成干氏。
另有说法认为,干国是夏王朝时期即有的古诸侯国,其故国子民在国被灭后,便以国名为姓氏,称干氏。
2.以先祖名字为姓:
春秋时,宋国有一大夫干犨,他的后代子孙以他的名字中“干”字为姓,亦称干氏,成为干姓的一支。
3.以邑为姓:
周武王之子邗叔之后,本作邗,后去邑作干,成为干姓。邗国后来被郑国所灭,邗叔的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邗氏,失国后去“邑”为干,称干氏。
《姓氏考略》记载,吴有干隧之地(战国时地名,越王擒吴王夫差之所,在今江苏吴县西北),故多干姓,殪以邑为氏。当地人的工艺水平也高,多造有小城邑,其中就有干隧之邑,城邑中人取“干”字为姓氏,世代称干氏至今。
4.改姓:
北魏时期,有干氏改为干氏的情况,见《魏书·官氏志》。同时,也有三字姓厘若干氏改为干姓的记录。
鲜卑族在南北朝时期有纥干氏、厘若干氏、干已氏、阿伏干氏、可地干氏等部落,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后,这些氏族部落皆有改为汉姓干氏者。
5.其他来源:
源于兵器,出自春秋时期神兵干将,属于以器物名称为氏。古代历来有以神兵名称为姓氏者,因有以干将为姓氏者,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干氏。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蒙古族将军干八秃帖木儿,其后裔以干为氏,主要居住在福建省福州、泉州等地。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司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干是西周初期设置的一种王室内宫官位,负责掌管舞乐器具,为典礼重臣。在司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干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干氏。
干姓在现代是极罕见的姓氏,但其历史渊源却相当悠久和复杂。由于历史原因和人口迁移,干姓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人数相对较少。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详细和准确的历史资料,建议查阅相关古籍或咨询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