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姓的起源与历史发展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其形成过程涉及多支源流与重要历史事件,以下是综合各来源后的详细解析:
源于嬴姓:为伯益之后。颛顼的玄孙伯益的后裔飞廉,有一个裔孙秦非子,秦非子的支孙秦后子被晋平公封于苹邑(今山西省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山西省临猗西南)君,于是去掉邑字底,改加衣字底,称为裴姓。
源于周朝秦国:以城邑为姓,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称秦非子。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并被封为裴乡(今山西省闻喜县的裴城)的首领,称裴乡侯,其后世子孙便以封邑为姓,称裴姓。
源于春秋时晋国: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裴光庭神道碑》载,晋平公将颛顼之裔孙针(后子针)封于周川之裴中(今山西省闻喜县)做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代遂以“裴”为姓。
源于少数民族改姓:据《元和姓纂》记载,裴姓源自古代北方民族氐族,氐族在春秋战国时期迁徙至中原地区,部分氐族人融入汉族,取汉姓为裴。另外,唐朝西域疏勒王裴夷键降唐,被封为右骁骑大将军,其后为裴氏;清朝初期,满洲八旗中的培佳氏集体改姓裴,形成了东北地区的裴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