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姓是中国古老姓氏之一,其起源和来历有多种说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源于姒姓
据《百家姓》注释,湛姓源于姒姓,是夏王朝早期大禹氏族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上古夏朝时,有个斟灌氏国,是大禹氏族中的一支建立的诸侯国,位于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北四十里斟灌店。太康失国后,东夷族人寒浞代羿称王,并派遣浇率兵攻灭斟灌氏国。原斟灌氏族人为避害,便约定把原国姓“斟灌”二字合并,各取一半,合成一个“湛”字,即去掉“斗”和“雚”,合二字为湛氏,子孙沿袭至今,已有四千余年历史。
二、源于尹祁氏
湛姓也源于尹祁氏,出自上古尧帝的第三子大节之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文献《荆州谌氏祖谱》记载,谌氏为尧之后,封大节于洛阳,始有谌氏。大节在周平王姬宜臼执政期间为洛阳令,率军兴晋伐戎,恢复周王朝有功,被赐予成周之东的谌地(今河南洛阳),为礁阳令,遂以封邑为姓氏,称谌氏。后来,在唐朝时期,太常博士林宝奉诏组织编撰《元和姓纂》时,将“谌”误为“湛”字,以谌重为“湛”姓,记载为“湛重南昌人,汉末大司农”。
三、源于姬姓
湛姓还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裨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清朝学者张澍所著的《姓氏寻源》记载,湛氏宜出郑国时期的复姓裨谌氏。裨谌是春秋时期郑简公执政期间的郑国大夫,博学多谋,大力协助国相公孙侨(子产)处理国政。在裨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谌氏。但古代的姓氏学家已经把“谌”误为“湛”,因此望出豫章的谌氏族人,早在唐、宋、明、清以来就带着“湛”之姓氏,迁徙至祖国大江南北各地。
四、源于地名
湛姓还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居住在湛地的住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湛作为水名,源出古应国犨县鱼齿山(今河南宝丰),东向流经叶县至襄城县境之后,汇入于北汝河。湛邑在春秋初期属于郑国,继而被楚国所占,后又属于晋国。到了战国初期,湛邑又属于韩国。秦国灭韩国之后,在湛邑设置了父城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居于湛邑的住人,多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为湛氏。
综上所述,湛姓的起源和来历具有多种说法,主要包括源于姒姓、尹祁氏、姬姓和地名等。湛氏族人在历史上也有许多杰出人物,如明朝大臣、学者湛若水等。如今,湛姓人口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但湛氏族人在全国各地以及海外仍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