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其起源和来历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出自姬姓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一带)。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二、出自淳于氏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三、出自万忸于氏
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俗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时,又复于姓。实际上,他们是汉朝于公的后代,在三国战乱时,随拓跋邻部离开中原,并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中原,复姓为于。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乃至播迁全国的于氏族人很多都是此支于氏。
四、其他来源
此外,还有一些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的情况。例如,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也改姓于。同时,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改姓于的情况。
综上所述,于姓的起源和来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不同的起源和来历共同构成了于姓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