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姓的起源和来历有多种说法,以下是几种主要的观点:
一、源于殷商名相傅说
据《史记·殷本纪》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商高宗武丁在位时,国势衰微,武丁决心振兴朝纲,但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后来,武丁在梦中见到一个圣人名叫说(音yuè),认为他就是理想中的人。醒后,武丁命人按梦中模样画成图像,四处寻访,终于在傅岩(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南)找到这个叫说的奴隶。武丁与之交谈后,认为他果然是位圣人,于是任用他为相,天下因此大治,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因为说出自傅岩,于是便让他以傅为姓,称他为“傅说”。傅说成为傅姓的得姓始祖,这一支傅姓史称傅姓正宗。
二、源于姬姓
1.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黄帝裔孙大由(唐侯丹朱之子)封于傅邑(今山西平陆),因以为氏,其后代子孙便以地为氏,称傅氏。
2. 另有说法认为,远古时期的黄帝有个裔孙叫大由,他曾被封于傅邑(今山西平陆县),还建立了古傅国。在大由的一部分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是最古早的傅氏一族。
三、源于姚姓
据史籍《姓源》的记载,在上古时候曾有一个诸侯国叫傅阳国(亦称复阳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西南候塘村。傅阳国为商王朝大彭国陆终所封,姚姓,为陆终第四子。这个古国在春秋时期因孔子之祖孔纥(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战,并以双手勇托溃落的傅阳城门框、掩护士兵和民众撤退而闻名遐迩。傅阳国后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国所灭,其后,该地区的住民中有以古傅阳城名为姓氏者,称傅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傅氏、复氏、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源于赖姓
据《赖氏族谱》所载,春秋末期,赖国(今日河南息县包信镇)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与傅阳国一起被楚国所灭,赖国君主的族人和一些国人恐为当时的楚灵王芈围所害,为避祸及,便将赖氏改为罗氏、傅氏、复氏等。故而,至今仍有赖、罗、傅三家联宗之说。
五、源于官位
1.太傅:西周时期官吏太傅,亦称师傅,简称傅,历为王朝总教之师,负责教导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学问。各公爵、伯爵诸侯国亦设有太傅之官位,为中央王朝的巨擘之一。在历代太傅、师傅、傅、太师、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
2.傅御:两周时期辅佐王政之官的名称,与冢宰(太宰、宰相)地位相同。在傅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
3.傅相: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为亦各封王设置了丞相,由中央王朝派遣。到了汉景帝刘启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汉景帝改称其为“傅相”,以与中央王朝的宰相有别。在傅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
六、源于满族
满族傅佳氏、傅锡哩氏、富察氏(亦称傅察氏、蒲察氏、富查拉氏)、福塔氏(亦称付哈氏)、富尔库鲁氏(亦称富勒库噜氏)、富勒哈氏(亦称富尔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等,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傅氏。
综上所述,傅姓的起源和来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涵盖了历史、文化、民族等多个方面。这些不同的起源和来历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傅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