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是中国姓氏之一,其起源和来历有多种说法,以下是几种主要的观点:
一、源于姒姓,大禹之后裔
据史籍《史记·夏本纪》记载,夏姓源于夏朝大禹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大禹成功地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大禹的丰功伟绩,舜帝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逝世后,其子启抢位而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夏王朝立国四百多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终被商汤推翻,建立了商王朝。此后,夏禹的后裔有的以国号为姓氏,称为夏氏。
二、源于妫姓,陈宣公庶子子夏之后
另一种说法是,夏姓源于帝舜之后妫满的后裔陈国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庶子子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史记·陈杞世家》记载,帝舜初居住在姚地,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父姓姚姓为氏,称为姚氏。帝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就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并封他于陈(今河南淮阳)地。春秋时期,陈国传至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一庶子名子西(也有说法为子夏),其后人以先祖名字为氏,称夏氏。
三、源于官位或帝王赐姓
夏姓还有一部分源于古代夏、商、周时期的官吏大司乐、夏官等官职,以及帝王赐姓。例如,大司乐是大禹时期音乐的名称,后来演变为官职称谓。在大司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呼为姓氏者,称大夏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夏氏。此外,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杞县),为杞侯。杞国传至杞简公时,被楚国所灭。杞简公之弟姫佗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其后裔便以其爵位为姓氏,称夏侯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者。
四、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夏姓还有一部分源于少数民族改姓,包括回族、土家族、蒙古族、满族、锡伯族、侗族等。例如,回族中的夏姓有的来自元皇庆年间从西方来泉州定居的夏不鲁罕丁,他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其后裔遂以夏为姓。此外,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也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
五、其他来源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说法外,夏姓还有一些其他来源。例如,有的说法认为夏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夏父展之后;还有的说法认为夏姓源于西夏人姓等。这些说法虽然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在夏姓的起源中所占比例较小。
综上所述,夏姓的起源和来历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不同的来源和说法反映了夏姓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民族融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