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姓的起源和来历具有多样性和深厚的历史背景,以下是关于樊姓起源和来历的详细归纳:
一、主要起源
1.出自姬姓
形成于西周,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始祖为樊仲山甫(也作“仲山父”)。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周文王的儿子虞仲有孙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南征北战,使周人统治的疆域扩大,号称“宣王中兴”。由于仲山甫功勋卓著,宣王封他为樊(今河南省济源市东)侯,他的子孙即以樊为姓。
2.出自子姓
起源于商代,是成汤王的后代。据《左传》所载,商汤的后裔子孙,在商中期以后,形成了陶、施、樊、繁、锜、几和终葵七大族,其中有樊姓,子孙一直沿袭下来。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把商的遗民七族,划归齐国管辖,故战国前后,樊姓多在齐、鲁一带。孔子的弟子樊迟,便是商人七族中樊姓的后人。
3.源于官位
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樊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樊人,不是指樊国之人,而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亦称樊缨、鞶人,职责就是掌管周王朝君王出行的官员。这在典籍《周礼·春官·巾车》中有记载。在樊人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樊人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樊氏,世代相传至今。
4.西南少数民族姓氏
东汉时,巴郡、南郡蛮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省长阳西北)。此外,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叶赫、蜚优城、伊罕阿林城、松花江流域等地区。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锡伯族伊拉哩氏多冠汉姓为樊氏。
二、得姓始祖
樊姓的得姓始祖为仲山甫,他是周宣王时之名臣,因食采于樊,故又称樊仲山甫,亦称樊仲山父、樊仲。樊重即其后。
三、迁徙分布
樊姓发祥于河南,春秋战国时期繁衍于山西、山东、湖北、江苏、陕西等地。在古代,樊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党。如今,樊氏族人在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均有分布,如北京、河北的尚义、景县,山东的平邑、龙口,山西的太原、长治,广东的新会,广西的田林、灌阳,贵州的从江,云南的泸水、陇川等地。
综上所述,樊姓的起源具有多样性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其得姓始祖为仲山甫,且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